广州工商学院前身为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5年。
2009年,学校通过了广东省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开设大专+技师。就是成人大专+高级技工)
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广州工商学院。
院系设置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九系两部(工商管理系、财金信息管理系、物流与公共事务管理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与贸易系、外语系、音乐系和美术设计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开设本科、专科专业共35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508人,企业兼职教师129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87人,具有“双师型”教师216人。
校级教学名师
程燕:教授,现任财金信息管理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亚丽: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李凌秋:副教授,现任财金系会计教研室主任。
薛长喜:副教授。
方英姬:副教授,现为财金系会计电算化教研室教师。
石丽明:教授,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法学教授。
张学斌: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7月,学校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1个,校级示范性专业3个,校级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2个,校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
校级精品课程2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
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1个:软件技术。
校级示范性专业3个: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会计,应用电子技术。
校级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2个:旅游英语,商务日语。
校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训基地,电子信息专业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
合作交流
截止到2013年4月,学校已与234家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
科研平台
截止到2014年6月,学校有市级研究所1个:广州市花都区教育与科技发展研究所。
科研成果
2008年至2014年,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主持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研省部级以上科教研项目3项,校级科研课题10项,主编教材50多本。
根据2014年0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师发表论文超过六十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19篇,参与37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两项为项目,十四项为省级项目。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6月,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10.89万册,电子图书32万册,中外报刊1400多种。
学术期刊
《广州工商学院学刊》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州工商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本刊主要刊载高职教育研究为主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研究论文。
学院设有广州、三水两校区。两地与广州市区呈三角形分布。校园树木郁郁葱葱,山水相映成趣。校训:正德厚生励志修能
校园面积1413.95亩,其中广州校区568.96亩,三水校区844.99亩。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3000座的大型体育馆、各类球场、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及其它文体活动场所。截至2014年,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值6040.52万元,建有各种教学实验(训)室98间,多媒体教室63间,语音实验室共500座位,艺体练功大厅2间,演播实验室1间,琴房23间,另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42家。
校徽
广州工商学院校徽
校徽基准色为蓝色,蓝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象征工商人志存高远、胸怀广阔。
校徽圆形轮廓内部由“工商”两个汉字拼音的个字母“G”和“S”变形而来,体现学院致力发展“工商”特色。
设计时采用了螺旋桨推进器的概念,让师生看到校徽,就感受到前进的动力!
主体图形又像大海的波浪,寓意工商学院是知识的海洋,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同时体现学院永立潮头的精神。
校徽下半部分为弧形英文校名,展现学校立足高职、面向世界,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和往来的开放姿态。
校徽简洁明快,但寓意深刻,联想丰富。凸显出工商学院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象征充满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蕴含着学院事业的发达与昌盛。
校训
正德厚生励志修能
广州工商学院位于,广州工商学院要在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激发人们学习,并助推人的发展。正德厚生:追求高尚品德,明确人生目标。教师要讲师德,敬业、乐业、精业;以师爱为魂,尊重、关爱、善待学生,正己化人、为人师表。学生应有优良品德,牢记忠孝之节、仁爱之心、诚信之品。
励志修能:师生员工要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严于律已,居安思危,身体力行,完善人生。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和专业能力。
“正德”出自《尚书·大禹谟》,《中庸》对“正德”的诠释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所谓“尽人之性”即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所谓“尽物之性”,即是充分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
“厚生”原意是使民生富足,就是厚民之生。“厚生”的具体含义就是: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为丰富。对教师来讲,就是尊重、关爱、厚待每一名学生,要有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打造基础的厚生理念。对学生来说,就是热爱生活,刻苦学习,不虚度光阴,活得要有价值,要尊敬老师、关心别人。
励志,“志”是理想、志愿。清朝名人曾国藩说: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说明志向之重要,没有志向的人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确立理想不能理解为一个人自身的事,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强调“励”,也就是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勉励、互相激励,形成学院的一个整体氛围,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从这种氛围中受益。励志,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励志,即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修能”出自《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为卓越的才能和端庄的仪表,引申为能力的培养和修炼。《汉典》的解释是:卓越的才能和施展才能。